找到相关内容104篇,用时4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道”与“心”--小论庄子与禅宗的共通之

    行为方式。在《知北游》中,他这样解释:“天地有 而不言,四时而明法而不议,万物有成理而不说。圣人者,原天地之而达万物之理,是故至人无为,大圣不作,观于天地之谓也。”进一步讲,人在“无为”状态才真正...对作为“人生之”的“自然无为”境界的深切热爱与执着追求,而这些也是后来古代诗词和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所求的境界。  在“既雕既琢”的纷乱时世,庄子号召人们以“无为”的心态“复归于朴”。而且,他给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1464218.html
  • 追寻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——记少林寺下院新密超化寺阿育王塔(超化塔)

    无“缘”之时,“维那昙鸾”与不言的天地相往还、相对话,“销匿”在我们的视野之外;有“缘”之际,“维那昙鸾”才与挣扎在天地间的人类相往还、相对话,“闪现”在我们的世界里……  袁宏道不但是明代杰出的...“第一骄傲”。  袒腹光脚、慈颜笑口的肚弥勒坐像,身披甲胄、手按金刚杵的童子面菩萨韦驮站像,崭新灿烂,犹如昨日刚刚“进驻”破衰老旧的超化寺山门古旧的超化寺山门正面门额镶嵌砖刻“超化古寺”,背面则是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22067957.html
  • 禅的少林寺 武的少林

    中岳嵩山与西天的灵鹫山有某种神似意合的牵连。想着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上“拈花微笑”的故事,脑海里浮现出的还是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无言的样子。据说古人在险山峻岭造佛像,本意是用来“观相”的。古人观...坐定了某处看云起云落,看山色水流,看得久了,恍惚间就似乎看到神仙一掠而过。面对自然无法解释的现象,古人便编造故事,一山一水都有一个典故。东汉时创立“五斗米道”的张道陵曾入嵩山,隐居九年,然后就号曰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1793143.html
  • 神圣化还是世俗化——佛教慈善何去何从?

    以其收入服务于对社会有益的目的。”   《百科全书》对“慈善事业”的解释是:“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 ,它借由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,来提升人类的福祉。”  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,“慈善”二字便...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,中国经济与社会有了非常的发展和改变,物质条件的改变之同时,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,最重要的是人们的灵性生活得到激发,越来越多的人在功名利禄和物欲横流的商海与官场中感受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31596092.html